很多刀子嘴豆腐心的父母,每次被熊孩子气到不行,就口不择言。
“你真是干啥啥不行,我怎么会生出你这种傻瓜?”
“你怎么会这么笨,我不要你了。”
……
这当然不是父母的心理话,实在是被孩子气到不行恨铁不成钢说的“气话”。
遗憾的是,孩子很难理解父母的苦心。
他们真会把这些“扎刀子”的话听进心里去。
父母的嘴,决定孩子的路。
“刀子嘴”的父母,很难养出健康快乐的孩子。
“豆腐嘴”的父母,更容易养出幸福感的孩子。
01
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案例
一个5岁的女孩不愿跟父母说话,只是经常对着一只毛绒玩具熊自言自语。
父母以为孩子得了忧郁症,急得不行,四处求医。
多次心理治疗后,女孩说了一句话,父母当场泪奔:「因为玩具不会开口骂我。」
原来,女孩的妈妈性情急躁,经常无意间说孩子:
「你别添乱了……」
「哭什么哭?」
「你怎么这么笨呢?」
妈妈这些情急之下的口头禅,在孩子心中居然成了严厉的责骂。
为了不惹妈妈着急、生气,她开始疏远妈妈,不跟妈妈说话,也不愿意跟其他人交往,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间里跟玩具熊说话。
妈妈知道内情后,流着泪对女儿说,这些口头禅妈妈一定改。
我们明明那么爱孩子,却忽略了那些无意无心说出的口头禅,它们像一把把小刀,在孩子幼小的心上划出深深的伤痕。
《超级演说家》中有句话:你满嘴是爱,却面目狰狞。
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: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条拉链,从不对孩子随心所欲地说话。
02
下面这五类口头禅,是不是很熟悉?
你给我听好了……
我说不行就不行!
睡觉去/写作业去,现在就去!
1-控制孩子
这些话霸道、专制,不允许孩子有异议和自己的思考。
时间长了,要么收获一个同样霸道、专制的孩子,要么收获一个内向、懦弱、社交能力触底的孩子。
北大才子王猛父母的教育理念就是「听话」。
在30年里,王猛穿什么衣服,读哪个学校,跟谁来往等,都不允许他有自己的意见,以致「被控制」的王猛出现了严重的社交障碍和心理问题,最后他要疯了,绝情地拉黑父母6年。
严密不透风的亲子之爱,有时就是伤子之剑。
父母懒一点,给孩子一点自己做主的机会,又何妨?
哭什么哭/不许哭!(否定情绪)
这有什么可怕的?(否定感受)
你别给我添乱……(否定能力)
你看看别人……(否定努力)
2-否定孩子
不停地否定孩子,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控制。
孩子是依靠周围人的评价来建立自己的自信心、自尊心和价值感的。
一个不被允许哭、发脾气、失败的孩子,会严重压抑自己,并通过一些非正常途径释放内心压力。
比如有些孩子性情暴虐、爱穿奇装异服、爱啃咬指甲,大多是因为经常被否定,只好通过这些方式引起注意或者释放压力。
小时候经常被否定的孩子,一生都会苦苦追求他人的肯定。
你可真够笨的!
你怎么连这个都不会?
看吧,早就告诉你了……
3-数落孩子
经常被父母这样数落的孩子,会挫伤自尊心,他们会真的觉得自己很笨,什么都做不好,更不愿意去尝试什么挑战,逆反心理严重。
认识一个性格极其内向的13岁男孩,常年被父母带去各大医院医治一个他难以启齿的毛病——尿床。
多年医治无果,竟是一位心理医生将他治愈。
原来,从他4岁第一次尿床开始,父母就不停数落、羞辱他,有次还当着邻居的面,在湿床单前打了他。
屈辱和压力催生了强大的心理负荷和行为反复,也严重影响了性格的良性发展,令人惋惜。
孩子很多生理上的疾病,也许病根在心上。
要不是因为你,我不会这么累
要不是因为你,我们早离婚了
如果你听话,我们家就不至于……
都怪你……
4-抱怨孩子
养孩子确实很耗费体力、心力,谁也不能保证每天面对孩子都是和颜悦色。
只是,再忙再累再负面情绪爆棚,也最好不要把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,更不要让孩子背负自责、内疚和负罪感。
否则,只会让孩子不停压抑自己,讨好父母,战战兢兢地看父母脸色过日子,何其残忍?
有个孩子,每次父母一吵架,他都会病一场。忙于照顾他的父母,也就忘了彼此间的矛盾。
原来,孩子偶然发现生病可以阻断父母的争吵,更不会迁怒自己,于是开始装病。
不妙的是,装病最后变成了真病,心理暗示让身体产生了规律性的误解。
再不听话就不要了你!
再这样,妈妈就生气/不喜欢你了!
我数到3……
5-威胁孩子
有个妈妈跟我抱怨:「真希望孩子身上有个开关,一按就不哭,不闹,不讨人烦。」
那只能是机器人,可不是我们精力充沛、鲜活烂漫的孩子。
孩子一生的幸福都源于父母给予的安全感,建立的前提就是无条件的爱和接纳。
如果表现得好,父母就笑脸相迎;表现糟糕,就会冷若冰霜。孩子就会产生恐慌:我乖,才能得到爱;我不乖,就会被抛弃。
恐慌会严重破坏安全感。
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·卢森堡说,
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,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。
我们希望孩子满载本领,展翅高飞,很多时候又在无意识中用这些口头禅奚落他、打击他、挫败他,天底下,真是没有比父母更矛盾的了。
03
知乎上有人问:
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?
有个回答: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,父母却看着我说「发什么神经」。
心里的绝望,可以想象。
据某项调查,40%以上的青少年罪犯,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。
一个名为《语言暴力能造成多大的伤害》的教育短片,让人看得心惊。
6名在看守所的少年犯讲述了自己的故事:
「我爸妈在我12岁时离婚了,我妈每天骂我,经常让我去死。」
「说我没用,说我是个废物。」
「从来都没夸过我,骂我最多的就是猪脑子,猪脑子,猪脑子。」
让他们感觉伤害最深的词是:猪脑子、废物、就知道吃、丢人、是人都比你强、怎么不去死!
最后,他们把这些语言变成了犯罪的武器:枪,斧子,水果刀……
「童年受到精神虐待是犯罪的重要原因。」短片简单的总结,让人深省。
被不停羞辱、否定、讽刺、挖苦、蔑视的孩子,内心都有一个大窟窿,盛放着破败不堪的灵魂,胁迫他们用偏激的方式发泄创伤和屈辱。
心理学家说:健康的教养方式是不会把孩子的行为和人混为一谈。行为是行为,人是人,要永远给予无条件的爱和接纳。
父母的态度里,真的藏着孩子的未来。
04
心理学上说:坏会比好更有力,更难忘。
那些负面的情绪、情感和记忆会比正面的影响更大。
科学家们发现,应激语言伤害会让发育中的大脑发生部分永久性的改变。因语言暴力而造成的伤害,用爱是很难解决的,因为身体有记忆。
那怎么办?避免伤害的唯一办法,就是尽量不让它发生。
教育家颜元曾说,数子十过,不如奖子一长。
这些孩子爱听的口头禅,父母们不妨多说说:
正面鼓励
「相信自己,你没问题的!」
「试一试,成功不成功都没关系!」
「多做几次,会越来越好的!」
父母的鼓励,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动力,也更能塑造乐观、积极、向上、自信的个性。
给予尊重
「你既然想好了,爸爸妈妈支持你!」
「爸妈尊重你。」
「我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。」
孩子越大越不想被掌控,给予尊重,适当放手,不失为一种与时俱进的育儿智慧。
感同身受
「这次没做好/考好,你心里也不舒服吧?」
「我知道你的感觉,它叫愤怒/难过/失望/不舍,我也经历过。」
「如果你想哭,别憋着,哭一会儿吧!」
多去感知孩子的处境、情绪和情感,给予共情,能让亲子之间的连接更紧密。
交出选择权和决定权
「这件事,你自己来决定就好了!」
「你可以选择……或……」
当孩子不想遵从父母的决定,给出几个选择可能避免沟通上的僵持。
给孩子中肯的建议
「哭闹解决不了问题,最好用道理来说服我。」
「我爱你,但不喜欢你这么做。」
「如果再耐心点,相信会更好!」
把意见放在肯定后面,会让孩子更易接受。
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塑造,目标永远不是完美,而是「让孩子成为他自己」。
在电影《垫底辣妹》里,面对成绩差、自卑又想自暴自弃的女儿,妈妈的支持让人感动:
我希望孩子们可以茁壮成长,
做自己想做的事,哪怕与全世界为敌,
我也要站在她这一边。
在妈妈和老师的鼓励下,女儿完美逆袭。
会说话的父母,孩子基本不会差。
因为从小被爱,就是一辈子的铠甲。
05
父母说鼓励的话
能让孩子有动力
良言一句暖三冬,父母常说鼓励的话,对孩子的作用真的超乎想象。
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志文老师,写过一篇《笨女儿》的文章。
他的女儿球儿非常笨,笨到什么程度?
什么都迟钝,学习迟钝,世事人情也迟钝,在学校是学习也差,老师也不喜欢,同学也不喜欢,过生日的时候甚至没有同学愿意来参加。
周老师固然心痛,但也告诉自己“牵着蜗牛去散步”。
他在女儿的诸多迟钝中勉强为她找到“钢琴”天赋,努力为她盘算好各种退路。
更难的是,在迟钝的球儿面前,周老师夫妻一边心疼她受到的“歧视”,一边要为她抵挡住外界的“欺负”,挖空心思在“不足中找优势”,用行动和语言鼓励球儿,不要怕,继续努力。
比如说,周先生看到名人陆象山说:“某虽不识一字,亦不妨我堂堂正正做人”,马上就欢天喜地告诉球儿:“我们球儿厉害得多,认得很多字。”
你能想象吗?
这样一个处处笨的球儿,最后考进全美音乐系排行TOP10的学校,修习博士学位;因为迟钝带来的个性平和,也让她慢慢有了朋友,个性也慢慢打开。
周老师问她:“你还会把自己躲起来吗?”
球儿回答:“我如果躲起来,他们怎么知道我弹琴弹得好呢?”
暖人心的故事,有着快乐的结局,也能给我们实操的育儿方法,那就是——
咬牙吞下孩子的“不足”,尽量找到孩子的“优点”,针对性鼓励,给孩子信心。
当孩子被批评:“成绩倒数”;
我们试试鼓励:“语文比上次多了3分,妈妈看到你的认真,我们继续努力。”
时间的长河里,优秀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鼓励更加优秀,迟钝的孩子会因为父母的鼓励,坚定的肯定自己,始终相信“我可以”,即便走得慢,也能在父母的支持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路。
06
父母说接纳的话
推动孩子更勇敢
否定的话,会让孩子越来越退缩否定自己;
鼓励的话,能促发孩子自我成长的动力;
而接纳的话,可以推动孩子更勇敢地链接世界。
我一直记得一则悲伤的新闻。
某孩子失手打碎了学校的玻璃,因为害怕,孩子竟然留下一封遗书,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站在父母的角度,我们无法想象,一块玻璃而已,孩子在怕什么?
但站在孩子的角度,他的个性大概是胆小而无助的。
或许,他平常犯的大错小错总会被家长责骂,在父母的“惩罚”而不是“管教”里,他完全失去判断好坏的标准,更没有勇气去面对“被学校惩罚”的后果,只能用命来逃避。
事实上,犯错,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经历。
只是,智慧的父母,懂得把“错误”当成“改正和成长”的机会,帮助孩子明白道理。
所以,接纳的心态,接纳的语言,对孩子来说就特别重要。
一位老师朋友,讲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他带的初二班级班长,是个特别勇敢的男孩。
一次集体秋游时,他失误丢了全班近3000元的活动经费。
面对大家的指责,他虽然难过,但很快就淡定。
在老师解决之前,他马上向父母紧急要来3000元,并且有条不紊地配合老师,完成了全班的秋游活动,等活动结束,他自己复盘了丢钱的原因,造成的影响,后期要调整的地方。
老师说:“我带了这么多届学生,他未必是成绩最好的,但绝对是最能担事的孩子,虽然他年纪小,但大事小事只要交到他手里我就很放心。”
这样的孩子是怎么养成的呢?
老师说,是因为他有一对始终接纳他的父母。
别的学生出问题,叫来家长,家长都是不问青红皂白先批评指责孩子。
但他的父母,不管遇到什么问题,都先护住孩子,和孩子一起承担责任,再帮孩子解决问题。
就像这次丢钱,父母一句都没批评孩子,还反过来安慰:“钱我们先垫上,难得一次秋游,大家先好好玩,其他问题等秋游结束爸爸妈妈再帮你解决。”
尤其孩子犯错时,父母尽量先放下批评,多说接纳的话:
“没关系,爸爸妈妈和你在一起,爸爸妈妈和你一起解决问题。”
“犯错不要紧,爸爸妈妈小时候也经常犯错,我们看看怎么解决,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。”
语言是心情的表达,当父母通过接纳的话语,让孩子感受到温暖的接纳,他的心就会慢慢放松,不管他在外面遇到什么事,犯了什么错,他都不会害怕。
因为他相信,父母一定会站在他的身后,给他最坚定的支持。
而孩子也就在这样的接纳里,越来越勇敢,越来越敢挑战世界。
胡适曾在《我的母亲》中写道:
“我母亲的气量大,性子好,待人最仁善,最温和,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情感的话。”父母总希望拼尽全力,给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。
本文由唯一心理发布,不代表唯一心理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tfw5.com/a/462.html